形态描述
♀:体长9.2mm,前翅长8.5mm。
头:触角38+节,端半各节近正方形。额中央平而光滑,侧方有强脊从侧单眼至触角窝外侧,脊外散生粗刻点。头顶具粗而浅刻点,在单眼后陡斜。上颊具带毛细刻点。单眼区隆起,单眼小,POL:OD:OOL=10:5:16。上颊在复眼后方不收窄,背观上颊稍长于复眼。脸具明显细刻点,中央纵隆部位(并有一中脊)及亚侧纵凹内具皱。唇基隆起,具夹点刻皱;向端部斜削,端缘平直。两幕骨陷深而明显,其间距为到复眼距离的1.3倍。颚眼距是复眼纵径的0.3倍。
胸:前胸侧板后横褶存在。中胸盾片及小盾片光滑,散布极少微小带毛刻点;盾纵沟明显直至后缘,有纵列刻条;小盾片前凹内具3条纵脊。中胸侧板光滑,翅基下脊下方、后缘、胸腹侧脊后方和基节前沟前端具并列粗刻条,有大小不等凹窝。后胸侧板有2条粗强的弧形刻条。并胸腹节具粗而浅刻皱,中央有2条纵脊,近下端收窄,呈倒花瓶状,中区内光滑;侧纵脊存在;气门短椭圆形。
翅:前翅r脉从翅痣中央伸出。r:3-SR:SR1=10: 43: 48。SR1脉远在翅端前方;第2亚缘室长是高的1.75倍;cu-a脉明显后叉。后翅r脉位于基部0.36处;2-M脉端部不明显向下弯曲;cu-a脉垂直,下方曲折。
足:后胫节内距长是基跗节的0.5倍。爪具1阔基叶突。
腹:第1背板长是端宽的1.1倍;具粗而强的网皱;中央有2条强纵脊在端部收敛,伸到端缘,侧观在0.3处呈直角隆起。第2背板长为端宽的0.7倍,为第3背板的0.6倍;具网状刻纹;基部0.4有两条稍收敛的亚纵脊,后方0.7正中有一强中纵脊,中脊两侧生并列横刻条;基缘两侧窗疤深凹。第3背板向后膨大,网皱比第2背板细弱。产卵管鞘长为第3背板的0.21倍,端缘钝圆。腹齿扁三角形,端部不尖。
体色:头胸部黑色;腹部第1、2背板及第3背板基半红黄色,第3背板端半黑色。足黑色至黑褐色,胫节褐色,最基部黄白色。翅的端半部带烟色,第1盘室中央为淡烟黄色,前翅r-m脉两侧无色;翅痣和翅脉黄褐色,前缘脉和痣外脉褐色。
♂:不明。
寄主:不明。
头:触角38+节,端半各节近正方形。额中央平而光滑,侧方有强脊从侧单眼至触角窝外侧,脊外散生粗刻点。头顶具粗而浅刻点,在单眼后陡斜。上颊具带毛细刻点。单眼区隆起,单眼小,POL:OD:OOL=10:5:16。上颊在复眼后方不收窄,背观上颊稍长于复眼。脸具明显细刻点,中央纵隆部位(并有一中脊)及亚侧纵凹内具皱。唇基隆起,具夹点刻皱;向端部斜削,端缘平直。两幕骨陷深而明显,其间距为到复眼距离的1.3倍。颚眼距是复眼纵径的0.3倍。
胸:前胸侧板后横褶存在。中胸盾片及小盾片光滑,散布极少微小带毛刻点;盾纵沟明显直至后缘,有纵列刻条;小盾片前凹内具3条纵脊。中胸侧板光滑,翅基下脊下方、后缘、胸腹侧脊后方和基节前沟前端具并列粗刻条,有大小不等凹窝。后胸侧板有2条粗强的弧形刻条。并胸腹节具粗而浅刻皱,中央有2条纵脊,近下端收窄,呈倒花瓶状,中区内光滑;侧纵脊存在;气门短椭圆形。
翅:前翅r脉从翅痣中央伸出。r:3-SR:SR1=10: 43: 48。SR1脉远在翅端前方;第2亚缘室长是高的1.75倍;cu-a脉明显后叉。后翅r脉位于基部0.36处;2-M脉端部不明显向下弯曲;cu-a脉垂直,下方曲折。
足:后胫节内距长是基跗节的0.5倍。爪具1阔基叶突。
腹:第1背板长是端宽的1.1倍;具粗而强的网皱;中央有2条强纵脊在端部收敛,伸到端缘,侧观在0.3处呈直角隆起。第2背板长为端宽的0.7倍,为第3背板的0.6倍;具网状刻纹;基部0.4有两条稍收敛的亚纵脊,后方0.7正中有一强中纵脊,中脊两侧生并列横刻条;基缘两侧窗疤深凹。第3背板向后膨大,网皱比第2背板细弱。产卵管鞘长为第3背板的0.21倍,端缘钝圆。腹齿扁三角形,端部不尖。
体色:头胸部黑色;腹部第1、2背板及第3背板基半红黄色,第3背板端半黑色。足黑色至黑褐色,胫节褐色,最基部黄白色。翅的端半部带烟色,第1盘室中央为淡烟黄色,前翅r-m脉两侧无色;翅痣和翅脉黄褐色,前缘脉和痣外脉褐色。
♂:不明。
寄主:不明。
国内分布
其它信息
鉴别特征:本种腹齿扁三角形,端部不尖突;前胸侧板后横褶存在;头、胸部及第3背板端半黑色,腹部第1、2背板及第3背板的基半红黄色;前翅端半部烟黄色;第2背板中区中央后方有羽状刻条;足黑色至黑褐色,胫节褐色,中、后足胫节最基部黄白色;以及翅痣褐黄色等综合特征可与本属已知种相区别。